上海女性是如何理解一些上海女人不做家务的?
我是上海女人。我的理解是,并不是部分上海女性不做,而是职业女性将家务分工,分给其他家庭成员分担,同时承担一部分家庭开支。
我60岁以后,我奶奶就是家庭主妇了。她料理家务。她教我们这些孩子,很符合上海人的性格。
就是谁拿钱回家,谁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和英雄。赚钱的回家才能吃饭,加班赚钱的一定要留一个好的给他。
起初,我的祖父有这种待遇,然后是我的母亲,阿姨和叔叔们,然后是我。这给了我们这些出去工作的人一种特殊的力量感和被需要的自豪感。结婚前,我和奶奶住在一起。每次加班,不管多晚回家,奶奶都给我端来热腾腾的饭菜,看着我笑着吃完。
奶奶还跟我们说,两口子工作的时候要对对方这么好。
我妈妈有一份工作。她九点到五点五点下班回家买菜做饭。她很快将在七点钟吃饭。还有打扫房间,洗衣服等等。所有女人都是一个人干,女人不仅很累,而且干得很好。当然,其他领域的女性大概都很强。反正在我看来这种劳动分配很不划算,也很实用,主要是饭菜不好吃,长时间饿着脸很难看。
最重要的一点是上海没有午休的习惯,午休时间短,女性中午不能赶回家做饭。
家务全包这种事,没有实际操作的空间。
我们父母买菜洗菜,妈妈做饭洗菜。
后来改革开放后,我爸妈工资涨了,我妈请了保姆做饭打扫卫生。当时保姆每天在我家干2个小时,一个月只有200块钱。
结婚的时候保姆费涨到了400元,于是400元换来了热菜和窗明几净。为什么不呢?
2000年涨到1500,还是可以接受的。
这就培养了一大批不做家务的男女,不仅仅是女性。
以至于在我老师的观念里,家务做不了,就请个保姆就行了。
05-06保姆的价格越来越长,10年过去了,保姆的成本在上涨。
小时工单价也在涨,在可承受范围内。
我妈家还是2小时工作,一个月涨到2000了。
同时,这一代丈母娘深切地感受到,一个为了事业带着钱回家的媳妇,比一个因为家务丢了工作的媳妇划算多了。
大部分婆婆都会理解加班的媳妇,有的甚至会把饭和汤留给媳妇。会帮忙带孩子,不会发保姆费和月薪。
我们老师做早饭,洗衣服,接孩子和我(我们三个都有驾照)。我负责扫地,整理床铺,周末做饭洗碗,打扫卫生,找阿姨。
外人看来就是不做家务,我自己住也无所谓。